|
||||||||||||||||||||||||||
西盟县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保护传承 主要做法
西盟“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木鼓之乡,地处西南边境一线,是一个以佤族居多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神秘、古朴、独特的佤族文化享誉国内外,丰富的民族文化折射出西盟原始古朴和别具风格的多元文化色彩,形成了西盟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大量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服饰、绘画、建筑、工艺、习俗以及民歌、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祖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一直是西盟县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改革民族文化体制机制,释放文化创造活力。一是全面开展全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2015年成功组建西盟佤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统一行使全县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旅游、新闻出版(版权)产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其产业政策,协调产业发展。同时,在原有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基础上,组建西盟县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大队,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管理,其执法行为受县政府委托。二是完成了电影行政管理职能的调整划转。注销西盟县电影放映公司,成立西盟县(电影事业)农村电影管理站,属公益性组织,行使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管理职能和公益事业职责。同时,按照有关决定,进一步理顺资产归属、人员编制、人员安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根据上级部门关于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求,云南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西盟支公司转为企业单位,该公司的工商、税务登记,职工保险均按规定办理。四是2012年6月“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正式更名为“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并挂牌成立,釆取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和特殊招聘的方式招聘人员。为顺应民族文化发展趋势,2014年在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基础上,注册组建了云南西盟佤部落文化有限公司,结合本土民族文化特色,打造了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的优秀剧目《佤部落》,并进行了商业性演出,营业额39.9万元。五是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建设中税收和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培训农村群众制作佤衣、佤包、水酒杯等阿佤文化产品,鼓励本地个体工商户制作、销售佤衣、佤饰等传统佤文化产品,带动农民增收,全县专营民族服饰的个体工商户已有10余户。近年来,成功引进大连东软集团、普洱腾临茶业、西盟云祐酒业、西盟昊阳农牧开发公司等实力较强的企业到西盟参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 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广大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发展。截至目前,西盟县已建立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各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8个、村级文化室39个、农场书屋2个、农家书屋40个、爱民书屋6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建立了65支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和2个民间艺术团,其中阿莫村、戈约村、中课小寨等8个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边疆地区农村先进文艺演出队”称号,“江三木罗艺术团”、“司岗里艺术团”等民间艺术团常年开展活动。 三、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原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紧紧抓住普洱市委、市政府打造“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的机遇,积极宣传推介西盟“佤部落”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全面启动了主城区勐卡路沿线建筑民族特色改造工程,对该主干道两侧建筑物实施民族特色的系统改造。初步打造了“司岗里佤族村庄”、“勐梭龙潭”、“龙摩爷”、“木依吉神谷”等一批具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二是以举办中国佤族木鼓节等节庆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成功对外展示了佤族民间歌舞、古乐演奏、烤茶等优秀民族文化;依托传统民族节日开展系列民族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西盟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内涵;通过利用原生态歌舞《佤部落》演出、编撰《佤山民俗风情录》、《佤山飞歌》等文艺作品、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动西盟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西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多种形式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一是积极支持文艺工作者。支持西盟县文艺工作者从民族艺术土壤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反映西盟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据不完全收集统计,佤族舞蹈有21个种类,207个套路,多个节目获国家、省级奖项。其中,佤族民间乐器合奏《佤山之音》1992年曾获得第三届中国民族艺术节“跳云南”晚会一等奖;《木鼓舞》获得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舞蹈精品提名奖;电影《阿佤山》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在全国公映,《勐·安木拐》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比赛中荣获金奖。整理出版发行了《木鼓欢歌》、《佤山魂—江三木落》等一批原生态民族歌曲、音乐音像出版物;《木鼓的故乡—西盟》、《本色佤山》、《走进佤山》等书刊、画册;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佤族卷》编纂工作,收集、整理、统稿部分,共收集23个一级类目,500多个二级类目,共55万余字,于2015年11月出版发行完成。二是将汉语节目与佤语节目有机结合。西盟人民广播电台、西盟电视台共采制播出新闻稿件10075条,电台编播佤语专题《司岗里》611期,汉语综合专题节目《佤山走廊》776期,报道了西盟县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扶贫攻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参与中央电视台 “远方的家”、“人文地理”、“倾国倾城”、“美食天下”、“走近科学”,云南电视台“快乐大篷车”和《创世诗篇》等节目的录制。三是开展阿佤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依托全县乡(镇)中小学具有艺术特长的佤族学生,组建了“佤文化传承小组”,年投资10万元,着力培养佤文化传承人才。县民族中学增设了1个特长班,着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截至目前,特长班为社会输送了200余名文化艺术人才;选拔出全县中小学中具有艺术特长的佤族学生组建“佤文化传承小组”,先后聘请8名佤族民间艺人担任教学工作;举办佤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各类培训班,联合沧源县举办“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云南省佤族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等大型佤文化活动。四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普查、评审、整理、登记、建档,共确认民间口传文字、民间音乐等9个类别、27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在普查基础上,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其中,民间文学《司岗里》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鼓舞之乡等3个项目入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西盟县文化部门调查,全县民间艺人共100多人,通过申报,部分民间艺人先后命名为省级音乐师、省级舞蹈艺人、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西盟县/魏叶娜)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