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办公室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中华蜜蜂 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属各有关部门: 为更好推进中华蜜蜂养殖,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办公室 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13日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中华蜜蜂 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
2024年6月
项目名称: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 项目实施单位: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编制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法人代表:董占鹏 研究员 通讯地址: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 邮 编:661101 电话、传真:0873—3860077
技术负责人:梁铖 副研究员 审 核: 董占鹏 研究员 赵洪木 副研究员 规划编制人员: 梁 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员) 候梦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目 录
一、西盟县蜜蜂产业规划背景(一)西盟县概况1.行政区划及人文状况西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跨东经99°18′至99°43′,北纬22°25′至22°57′之间,境内东西横距40公里,南北纵距60公里,国土总面积1258.95平方千米。其东、东北、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南部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相接,西、西北部与缅甸联邦共和国山水相依,国境线长达89.33公里。全县辖5镇2乡(勐梭镇、勐卡镇、中课镇、新厂镇、翁嘎科镇、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3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56个自然村,371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勐梭镇,海拔1150米,距普洱市234公里,距昆明654公里。2022年西盟县常住人口为8.7万人,劳动力5.1万人,佤族占全县人口的68%,拉祜族占全县人口的16.2%。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县为国家重点扶持县、革命老区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各民族跨境而居。 2.地形地貌西盟县地处怒山山脉南段,属唐古拉山和怒山山脉南段展布尾端的中高山丘陵,深切割峡谷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脉南北走向。由于受南康河及境内各支流的切割影响,呈现明显的剥蚀构造地形,按海拔高低,全县可分为河谷区、半山区、山区三种地形类型。地形复杂,全县除勐梭镇有一块3000余亩的河谷川坝外,其余均为山区,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458.9米(中课镇永不落村东北方的大黑山),最低海拔590米(县境西南边缘格弄秧河与南卡江汇合处),坡度在18~30°之间。西盟县主要山脉有西盟山、拉斯龙山和盘龙山,共37峰,东部有哈朵柯、磨楷、考底、兑本、大布都山等,呈南北走向,峰峦起伏,沟壑深邃,森林茂密,水源丰富,一般海拔在1800—2200米之间;西部有土龙美、土楼罗、土埂堵、土埂干、土鲁归山等,呈东西走向,一般海拔1000—1600米之间;南部有大黑山、大黄山、那丙梁子、班弄梁子等,呈东西走向,山脉河谷相间,排列紧密,一般海拔1000—1600米之间;北部有土昂洛、土朋伐、冈窝少、土多考、哦闷的科、三棵树、考翁山等,呈东南至西北走向,主要名山有大黑山、土克压、佛殿山、当归山、倮铁科山。 3.水文西盟县河流属怒江水系,有大小河流80条,主要河流有南卡江、南康河、库杏河、新厂河、班密河、格浪秧河、勐梭河、左支河、南丙河、南弄河、南岳河等共11条,河流交叉分布,呈树枝状由北向南注入南卡江;有勐梭龙潭湖;水库有班岳水库、马散水库、勐卡镇城子水库、永光村水库、英腊水库、富母乃水库、永不落水库、东朗河水库、南康河二级水电站库区。 4.气候条件西盟县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相对高差达1869.9米,立体气候明显,常年降水量非常丰富。2022年,年平均气温19.9℃;年降水量1308.0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少514.4毫米;年日照时数2041.9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少74.8小时。雨旱季分明,夏秋季节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春季节雨量偏少,占9.9%。 5.自然资源西盟县共有林地面积119.58789万亩,森林蓄积691.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64%,活立木蓄积量570.5756万立方米。植被复杂多样,主要有季节性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树木种类有40多科100多种、以壳斗科树种为主。调查发现西盟县大宗蜜源,在海拔800米以下区域主要为橡胶;800—1200米具山地雨林生态特征,林高约30米,分层不明显,树皮光滑,颜色各异,乔木种类主要有缅漆、楠木、小叶海棠、大叶桂、大叶山龙眼,混生的亚热带树种锥属,刺栲、印栲、银叶栲以及红木荷等;下层多见紫麻、假海桐等耐荫灌木,形成山龙眼和壳斗科植物为主的大宗蜜源,面积达8万亩;1200—1500米之间以西南桦、早冬瓜、思茅松等人工林为主,多为辅助蜜源;海拔1500米以上米团花大宗特色蜜源(表1),集中连片分布于勐卡镇的佛殿山自然保护区和城子水库周边山地。总体上可生产米团花、山龙眼等特色蜂蜜,印栲、红木荷等辅助蜜粉源植物众多。人工种植的橡胶、咖啡、坚果和桉树(不砍伐),集中连片,形成重要的主、辅蜜粉源,可生产蜂蜜,也可以用于蜜蜂繁殖。西盟县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蜜粉源植物丰富,花期多集中在旱季,能生产高质量优质特色蜂蜜。 表1 西盟县主要的大宗蜜粉源植物状况 单位:亩
(数据来源:县林业和草原局、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西盟县各乡(镇)) 6.蜜蜂资源西盟县自然分布有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土蜂、中蜂)、大蜜蜂A. dorsata Fabricius(黄大蜜蜂、大挂蜂、马叉蜂、大排蜂)、黑大蜜蜂A. laboriosa (Smith)(喜马拉雅排蜂、岩蜂)、小蜜蜂A. florea Fabricius(小草蜂、小挂蜂、小排蜂)、无刺蜂属Trigona. (酸蜂、蚁蜂、无螫蜂)等蜜蜂。其中东方蜜蜂养殖历史悠久,称为中蜂或土蜂,各族人民有在山间放置蜂桶诱养土蜂,收获蜂蜜的传统。西盟县自然分布的东方蜜蜂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蜂亚种的滇南中蜂类群,其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对复杂的山地地形和多变的立体气候适应性强,但强群维持能力较差,易分蜂,应激性强,因缺少品种选育,养殖生产性状参差不齐。 (二)产业现状2018年以来,西盟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西盟县蜜蜂养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显著增长,同时引进云南省内的集养殖、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签订《西盟县中蜂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依托企业市场影响力、知名度和企业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在融合西盟特色的基础上,注册“彩蜜坊牌”和“山林百花蜜”等商标,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经过持续发展,“山林百花蜜”“小粒咖啡蜜”两种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曾经“小而散”的养蜂产业逐步蜕变成如今的“甜蜜事业”。西盟县中蜂养殖项目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考察点,同时获得全国蜂产品协会“蜂业扶贫先进县”称号。 2018年西盟县扶贫攻坚行动,开始政策支持发展中蜂产业。2019年末,养殖中蜂5172群,其中活框养殖2672群、传统养殖2500群,产量87.54吨,产值613.00万元。2020年末,养殖中蜂29653群,其中活框养殖14962群、传统养殖14691群,产量274.988吨,产值1374.94万元。2021年末,养殖中蜂33420群,其中活框养殖14967群、传统养殖18453群,产量144.683吨,产值723.415万元。2022年末,养殖中蜂27599群,其中活框养殖6791群、传统养殖20808群,产量89.698吨,产值448.49万元。2020年至2022年,中蜂活框饲养的从业人员和蜂群数量有逐年下降趋势,传统饲养蜂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表2)。2022年,西盟县蜜蜂活框养殖从业人员103人,其中45岁以下占总人数的63.11%,45岁以上占比36.89%,新的养殖模式,以年轻人接受率较高,县内成立专业合作社23家,注册企业1家(表3)。 表2 西盟县2020—2022中蜂养殖数量及产量
2018—2020年,通过企业从外地开始逐步引入华南中蜂、云贵高原中蜂达2.95万群,未考虑到原有传统养殖蜂群数量,对蜜源的利用和占比,导致区域性短期内蜜粉源载蜂量过大,蜂蜜单产减少,甚至无产量现象出现。加之,近两年来自然环境、蜜粉植物资源、养殖技术和市场动态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养殖规模的扩大,蜂农收益并未凸显。近3年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1随着蜂群数量的增加蜂蜜单产下降。综上所述,西盟县蜂产业发展需进行调整和进一步规划。 表3 西盟县2022年中蜂活框养殖人员年龄结构
(三)产业优势1.有中蜂产业发展基础西盟县各族人民均有放蜂桶诱养中蜂,采集食用蜂蜜,应用蜂蜡的传统。近5年的活框养殖模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养殖模式在发生转变,更多的年轻人从事中蜂活框养殖,并作为重要的产业,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创建了有西盟特色的品牌商标,进行了市场化推广。 2.有中蜂养殖自然资源优势西盟县多山、地形崎岖、沟壑纵横,雨热同期、植被茂密,复杂的地貌和集中且较高降水量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诸多限制。现有耕地面积19.3万亩,草地面积65.47万亩,林地面积119.58789万亩,森林储蓄691.22m³,森林覆盖率达到67.64%,大宗野生蜜源林木连片分布,且县内无大型的工矿企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2万/立方厘米,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城”。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为养蜂业发展奠定重要的生态基础。西盟县有大面积的人工种植的杉树、水冬瓜树,为优质蜂箱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基础。 综上所述,养蜂不占用耕地,可在林下、山间开展,土地平整度要求不高,且中蜂适应复杂的地形、地貌,更重要的是蜜蜂为植物传粉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农作物坐果结实。养蜂是一项符合西盟复杂自然环境条件的、有群众基础、符合绿色发展的特色畜牧产业。 (四)产业短板1.中蜂资源保护和利用缺乏统筹规划西盟县本土中蜂资源现状不清,育种、繁种体系不健全,本土优良蜂种未经品种选育。县域内自然分布的东方蜜蜂为中华蜜蜂亚种的滇南中蜂地理类群,对当地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雨季降水量高,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点,适应性较强。而大量引进未经生产性能验证的蜂种及生产蜂群,适应性差,管理难度大,在季节更替过程中,蜂群损失较多,存量下降,养蜂业难以为继,而长期发展则会引起品种遗传资源混杂。总体上,本土蜂种资源优势未有效发挥,急需进行优良蜂种选育。 2.产业争地矛盾突出由于今年来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较多的蜜源植物遭到砍伐,原选定的养殖点被破坏,加之速生丰产林幼苗大量喷洒农药,严重影响了中蜂数量和产量,导致养殖户出现弃养情况。如:勐梭镇王莫村养殖点蜂群数由种植桉树前的350群减少到现在的150群。力所乡南亢村养殖场由于计划种植桉树目前正在清山,面临重新选点搬迁。西盟县自2021年开始共流出耕地1.42万亩,已全部整改,导致全县的蜜源植物面积减少。 3.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模式有待提升西盟县蜜蜂养殖习惯于传统的野外木桶诱蜂养殖模式,对蜂蜜产量、质量不管控,饲养管理松散,现代科学饲养蜜蜂理念还未形成。中蜂活框养殖模式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周年的饲养管理规划和日常细心照管。相对于传统养殖模式,活框养殖模式需要老百姓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成本,为了维持蜂群的稳定、蜂蜜的优质高产,需要一定的物资投入。故西盟县活框养殖模式推广虽然推动区域养蜂模式的发展,但对西盟县蜂产业提质增效不够明显。西盟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分为雨旱两季,每年的6月到10月上旬是西盟的雨季,连续降雨时间长,降水量大,蜜蜂外出采集困难,加之高温,开花蜜源植物较少,如管理不善,蜂群容易缺蜜,继而飞逃,或者群势快速下降,甚至死亡。这个阶段是养蜂最困难的时期,定地饲养如果养蜂人不能适时地给蜂群补饲糖水和花粉,将会导致蜂群损失严重,后续蜂蜜产量下降,导致蜂农养殖积极性下降。针对西盟县气候条件,高效的、区域适应性强的、系统的蜜蜂养殖技术模式还未形成,季节更替在大流蜜期到来之前,蜂群群势及状态未调控到最佳,较难实现蜂蜜的优质高产,进而影响蜂农的收入与积极性。 4.产业链不健全,蜜蜂产业市场经济不成熟蜂业全产业链涉及畜牧(养蜂)、种植(蜜源和授粉)、林业(蜜源和授粉)、食品(加工)、质量监督(产品品质)和市场销售(品牌)等多环节,需要一、二、三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有效交叉融合。养蜂收益以蜂蜜生产为主,蜂箱生产、种蜂群繁育以及授粉技术服务还未形成市场化,有待开发产生效益。另外,蜜蜂产业融入土特产、新农村建设、文化旅游和生态保护等产业融合规划发展不能充分体现。由于市场波动,中蜂蜂蜜销售压力日益凸显,已成为蜂产业发展的瓶颈。市场主体带动性不强,当前,从事市场营销或运营的团队较少,市场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抵御市场波动能力不强。养蜂合作社或养蜂人自产自销的模式,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无法消化中蜂产业急速发展带来的产能扩张,蜂蜜滞销的情况已经出现。 (五)发展潜力西盟县地处边疆,国境线长达89.33公里,是云南连接南亚的重要门户,国土总面积1258.9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密,按照每6.5平方公里范围载蜂量100群计算,西盟现有的资源理论承载量可放养蜜蜂19300群,产业拓展种蜂群繁育和授粉蜂群销售等业务,蜜蜂养殖量可达22000群。中蜂产业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被誉为“农业之翼”“带翅膀的媒人”,发展中蜂产业对于提高西盟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内优质特色蜂蜜供给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蜂产品营养保健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如,西盟县内生产的米团花黑蜜,供不应求,优质特色蜂蜜市场广阔;养蜂业既不与种植业争土地,又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利用蜜源植物便可获得丰富的蜂产品,是一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产业,西盟自然条件优越,蜜源植物丰富,养蜂基础良好,充分利用好西盟资源优势、沿边区位优势条件,拓展产业空间,在雨、旱两季制定最佳蜜蜂饲养量,适度规模发展中蜂产业符合西盟县情实际,符合国家做好“土特产”文件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符合低碳、健康、环保的新消费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开展本土中蜂良种选育,提高本土中蜂良种率;开展高效养殖技术配套,提高农户养殖技术水平;开展中蜂授粉服务,服务粮食安全战略;生产优质特色蜂产品,提升蜂产品质量;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全产业链发展,培养本土养殖、生产、加工和营销的专业人才,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农民自主组织生产和经营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二)规划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农办牧〔2022〕12号); 3.《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脱贫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4.《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5.《普洱市畜牧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普农(2023)155号); 6.《西盟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7.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盟佤族自治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西政办发〔2022〕89号)。 (三)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对蜂业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推进政策引导机制,在产业发展扶持、企业培育引进、公共平台搭建、产品质量监管、协调督导管理等方面着力,保障蜂业健康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与高效养殖模式相结合根据西盟县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及蜂业发展现状,合理布置区域化发展格局,遵循生态保护和蜂产业协同发展,能繁强群、能产好蜜、能创收益,就是技术的原则,激发农民积极性,多种养殖模式齐头发展。根据西盟县大宗蜜源载蜂量,花期和流蜜情况,规划蜂场布局,适度规模发展。 3.坚持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一是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及公益性社团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引入新技术,加强交流宣传,形成有区域特色的生产配套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国家相关产业质量提升行动,补全产业链;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坚定不移地开展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鼓励人才团队的创建。 4.坚持生态绿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引领,把祖辈守护绿水青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尊重农民的意愿,以群众为主体,由企业为带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中蜂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目标通过西盟县中蜂产业发展的持续推进,培育带动型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蜂产业在农村纵深发展,蜂农养殖技术和认知程度不断提高,蜂产品供给种类更加丰富;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中蜂授粉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提高,蜂旅文化、林下养蜂和生态保护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以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养殖适度规模、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全面推进西盟县蜂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全县蜂群存量稳定在2.20万群,其中活框养殖模式0.80万群,传统饲养1.40万群,蜂蜜年产量120.00吨,年加工销售蜂蜜100.00吨以上。优良蜂群繁育2000群/年;年农作物蜜蜂授粉推广5000亩。 ——2023年存栏达到1.60万群,活框养殖模式0.27万群,传统饲养1.33万群,蜂蜜产量48.00吨。 ——2024年存栏达到1.77万群,活框养殖模式0.39万群,传统饲养1.38万群,蜂蜜产量70.80吨。 ——2025年存栏达到1.90万群,活框养殖模式0.50万群,传统饲养1.40万群,蜂蜜产量95.00吨。 ——2026年存栏达到2.06万群,活框养殖模式0.66万群,传统饲养1.4万群,蜂蜜产量113.57吨。 ——2027年存量稳定在2.20万群,活框养殖模式0.80万群,传统饲养1.40万群,蜂蜜产量120.00吨。 三、区域发展布局西盟县受南康河及境内各支流的切割影响,呈现明显的剥蚀构造地形,按海拔高低,全县可分为河谷区、半山区、山区三种地形类型。通过各乡(镇)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凝练中蜂产业发展问题,对西盟县中蜂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建设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1个,建设良种扩繁蜂场3个,改扩建试验示范蜂场7个,布局培育优质特色蜂蜜生产基地4个。 在勐梭镇王莫村建设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1个,打造集中蜂高效养殖与农作物授粉服务示范、产品加工、人才培养、康旅文化、田园观光和科普体验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辐射带动全县中蜂产业发展;在新厂镇、中课镇、勐卡镇等创建中蜂扩繁场3个,开展本土蜂种资源收集、良种选育、繁育和推广,强化资源保护,改良生产用蜂种;在全县各乡(镇)创建示范蜂场共7个,开展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在勐梭镇、勐卡镇、翁嘎科镇、力所乡培育4个优质特色蜜生产基地,勐梭镇山龙眼蜜、勐卡镇米团花蜜(黑蜜)、翁嘎科镇山林百花蜜、力所乡咖啡蜜,将优质蜂蜜加工融入西盟县农产品的冷链仓储和物流体系,辐射国内外市场,打造特色蜜品牌;在坚果及咖啡种植区域,加强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宣传与普及,开展蜜蜂授粉试验示范,拓展授粉服务市场(附件1图示)。 四、重点建设项目(一)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示范带动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勐梭镇王莫村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项目建设。逐步配套建设蜂蜜加工车间及生产线、学员实训基地和高效养殖技术示范蜂场。探索中蜂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蜂旅融合是农文旅融合发展大背景下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模式。在西盟县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大力推进蜂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蜜蜂文化、蜂疗旅游和蜜蜂授粉为一体的产业链展示,组织以蜂业为中心的多产业融合科普基地和田园综合体创建。 (二)蜂产业带动型人才培养工程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摸底筛选出有意愿从业的人员,特别是年轻,返乡创业人员,而后有计划安排(养殖、加工、销售、服务和农技人员)参加系统培训。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电商平台等联合培养一批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和农村实用人才,壮大从业人员队伍,增强科技人员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 (三)本土优良蜜蜂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工程开展西盟县本土中蜂资源调查,探明蜜蜂种质资源现状,建立本土中蜂良种选育和扩繁蜂场,筛选收集本土性状优良蜂群,开展母本单系遗传良种选育,筛除适应性和抗病性弱的蜂群,形成经济、生产性状稳定的地方种群,同时集成优良蜂种的种群繁育技术,加快扩繁优良种群,进行推广,实现种蜂群的自主可控。对重点中蜂良种选育和扩繁蜂场予以政策扶持,加强种蜂场建设,以保证种蜂场能长期运转,开展良种选育工作,提高种蜂王和种蜂群供给能力和质量。培育区域内蜂群(优良蜂王)的交易市场化,促进繁种育种实现经济收益。开展中蜂授粉技术服务示范建设,开拓县外授粉市场,输出授粉蜂群增加中蜂养殖效益。 (四)特色蜂蜜区域品牌打造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本土优质特色蜂蜜的挖掘和标准化生产模式研发,布局建设优质特色蜂蜜生产区和成熟蜜生产基地。在建成的“山林百花蜜”“小粒咖啡蜜”两项绿色食品的基础上。结合西盟佤山特色,申报西盟蜂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融入全国蜂产业发展市场,助力品牌效应的形成,提升西盟蜂产品品牌宣传和市场影响。 五、建设措施(一)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建设加快勐梭镇王莫村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项目建设,引入企业合作,参与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共建、共享、共同运营维护机制。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助力勐梭镇王莫村中蜂产业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础平台方面,规范优化高效养殖示范蜂场的设施设备,新增蜂蜜加工生产线及仓储物流,增加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的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宣传方面,配套信息化和电子化设施设备的报告大厅,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养蜂技术、历史、文化展示厅,蜜蜂生物学、养蜂生产和健康蜂产品展示厅,提升对外宣传能力;产业融合方面,规划建设农作物蜜蜂授粉示范基地,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观光体验区。 (二)人才培养1.壮大从业人员队伍按照培育提升一批养殖大户、扩展发动一批中坚骨干、调动恢复一批退养户的“三个一批”行动。在巩固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基础上,各乡(镇)人民政府通过摸底排查,筛选出愿意养殖中蜂的农户,作为重点技术帮扶对象。再者,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电商平台等联合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型人才,如蜜蜂良种选育蜂场管理和技术人员、合作社社长、养殖能手、市场营销、平台直播和蜜蜂授粉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坚持专家引进来,人才走出去,技能带回来的原则,拓宽产业人才视野。全县五年计划培训从业人员600人次以上,其中:2023年培训100人;2024年培训150人次;2025年培训150人次;2026年培训100人次;2027年培训100人次。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养蜂生产技术培训。结合国家蜂授粉培育项目,引进技术支撑科研院所,开展好以育王分群、并群过箱、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二是加强职能部门间联系互动,做好经营主体的政策宣传和业务服务工作,组织蜂群检疫和扩繁蜂场《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办理,组织养殖户及企业相关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提升养殖户蜂群饲养管理和蜂场运营水平。三是改良传统养殖方式、提升养殖效益。应因地制宜,养蜂生产模式方面,不宜“一刀切”仅推广活框饲养,在推广活框饲养的同时,根据农户意愿,多种生产模式并行发展,提升改良木桶饲养等多种技术,将传统的中蜂养殖经验和科学的养蜂技术相结合,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养殖模式。四是利用西盟县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平台,按照“政府+企业”的形式,组建联合技术服务队,建立巡场技术指导服务机制,以中蜂产业综合发展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7个乡(镇)示范蜂场建设,乡(镇)以示范蜂场为中心,推广养殖技术,带动农户养殖,确保养殖户全面掌握蜂群周年饲养管理技术。 (三)本土优良蜂种选育与配套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 1.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依托国家、省的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引进技术支撑,组织开展西盟县蜜蜂资源多样性现状调查和性能评价,引导建设扩繁场,开展蜜蜂良种选育、扩繁和推广工作,合理开发利用本土资源,实现蜂种自给。根据良种生物学特性,开展关键养殖技术研究,集成区域性高效养殖技术模式,适度规模试验示范,提升蜂农养殖生产水平,带动生产模式优化。做好现有蜂种选育,培育优良蜂王进行推广,改良目前蜂种生产性能。蜂种由有经验的良种扩繁场科学引进,杜绝跨地理种群区域随意引种,如需引种,必须进行检疫及生产性能评价为优良后再推广。 2.良种扩繁推广体系构建在现存养殖场点(附件2),择优选择中课镇、新厂镇、勐卡镇3个乡(镇)的3个蜂场,每年繁育优良蜂群2000群,提升养殖技术和平台条件,扩建为中蜂良种选育扩繁基地,符合《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相关要求,开展本土蜂种资源收集,良种选育、扩繁和推广工作,为西盟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蜂王和蜂群,实现蜂群和蜂种的可控和自给。在中课镇,基于大黑山海拔变化,收集种质资源,筛选抗应激、抗寒性、抗病和采集力强的优良蜂种,创建蜂种家系,开展母本单系遗传优良蜂种选育,带动周边蜂场良种化,同时,开展授粉蜂群繁育,向县内外有偿提供授粉蜂群;在新厂镇建设良种扩繁蜂场,开展本土蜂种资源收集评价,筛选出本土群势、抗病和采集力强,及分蜂性弱的种群,为优良蜂种杂交选育提供素材,同时开展优良蜂群扩繁推广;在勐卡镇,米团花分布区域建设良种扩繁蜂场,收集筛选本土优良种群,选育适应性强、能维持强群、米团花蜜高产的蜂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扩繁推广体系构建,蜂种市场化,政策上对能繁育良种进行推广应用的蜂场给予技术和资金扶持,县内涉蜂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优先向这3个扩繁场采购。3个中蜂扩繁场,选育优良种蜂群同时开展蜜蜂繁育技术服务,由易到难掌握蜜蜂饲养管理、育王和扩繁技术,通过扩繁获得优良蜂群,为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提供种王和蜂群。 3.良种配套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西盟县国土面积1258.95平方千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分为雨、旱两季,每年的5月到10月中旬为雨季,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10月下旬到次年4月底是旱季。旱季为养蜂生产主要时期,雨季连续阴雨,蜜蜂外出采集困难,加之开花蜜源植物少,为蜂群度夏期。区别于其他地区采用的蜜蜂饲养四季管理方法,开展“两季”蜜蜂饲养管理模式集成示范,采用“繁殖期-生产期-度夏管理”的周年蜂群养殖管理模式。在繁殖期着重增强蜂群群势,增加蜂群采集蜂数量,到生产期使用新王,组织强群实现优质高产,在度夏管理阶段,应降低群势,调整压缩蜂群数量,保存优良种群,剔除弱、病、攻击性强、饲料消耗多的蜂群,降低饲养管理成本。根据西盟县国土面积和蜜源植物量,预测每年3—4月为最大生产蜂群承载量预计为2.2万群,在每年7—8月为最小蜂群保存量。通过中蜂高效养殖技术培训、示范,以提高蜂群生产效率、单产水平为主,引导蜂农提前繁蜂,在大流蜜期形成强群,结合养殖点的最大生产蜂群承载量组织蜂蜜生产。通过7个乡(镇)优质蜂场(合作社)评选,对优质蜂场给予政策扶持,建设为良种配套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蜂场,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养蜂事业发展,同时鼓励7个示范蜂场开展授粉技术服务,对外有偿提供优质蜂群为农作物授粉。7个示范蜂场也作为技术推广的带动点,示范蜂场负责人也作为重要带动型人才培养对象。对原有的养殖场点进行核实,确实不适宜养殖的场点进行调整,对适宜养殖的场点进行恢复提升。养蜂场规模控制在50—120群之间,蜂场间隔距离大于2.5km。 通过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全县蜂群存量逐年增长,形成包括规模养殖户(组织)和散养户,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的发展态势。到2027年全县中蜂养殖生产期存量稳定在2.2万群,其中:2023年存栏达到1.6万群;2024年存栏达到1.77万群,2025年存栏达到1.9万群,2026年存栏达到2.06万群,2027年存量稳定在2.2万群(表4)。 表4 西盟县各乡(镇)2023—2027养殖中蜂发展计划表
4.特色蜂蜜产区创建结合绿美乡村工程,按照“花期长短结合、林果林药间作”模式,增加种植蜜源植物,拓展中蜂养殖空间,特别是在现有特色蜜生产区开展优势蜜源植物培育计划,形成优势产区。在勐卡镇至娜妥坝公路两侧,增加种植米团花,打造米团花为生态优势植物的蜜源带,助力优质米团花蜂蜜生产区建设。与咖啡和坚果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相结合,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在田间、林下种植绿肥类蜜源植物。 5.强化病虫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落实常年饲养强群和定期消毒、疫病防治等关键措施,全面加强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疫病防控;抗中蜂囊状幼虫病作为优良蜂种选育的重要性状,推广抗病良种,从种源上解决病害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为了降低胡蜂养殖对蜜蜂养殖的干扰和伤害,做好胡蜂养殖区划,在蜜蜂饲养区,5公里范围内,不得饲养凹纹胡蜂Vespa auraria(常用名:黄脚、葫芦蜂),10公里范围内不得饲养大胡蜂V. magnifca(常用名:大黑蜂、红娘、老土甲),金黄胡蜂V. mandarinia(常用名:虎头蜂),同时加强宣传,减少冲突。 6.蜜蜂授粉服务示范拓展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普及,在坚果种植区域,开展蜜蜂授粉试验示范,年繁授粉蜂群1000群,农作物蜜蜂授粉推广5000亩。建议在中课镇、力所乡建设以繁育蜂群为农作物授粉的蜂场或者服务组织,开拓授粉服务市场,输出授粉蜂群增加中蜂养殖效益。 (四)品牌打造1.蜂产品精深加工加强蜂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集成配套技术,完善产品线,开发系列蜂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中蜂产业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进程。鼓励本土从事食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拓展蜂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务。严格执行国家蜂产品生产加工规范及标准,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整体上,加强本土优质特色蜂蜜的挖掘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实现山林百花蜜和米团花蜜优质高产规范化,布局建设成优质特色蜂蜜生产区和成熟蜜生产基地。 2.品牌开发在现有“山林百花蜜”和“小粒咖啡蜜”两项绿色食品的基础上。结合西盟佤山特色,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提高西盟蜂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消费者对蜂产品品牌认可度,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3.区域品牌宣传组织参加中国蜂业博览会暨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进行产业宣传、企业引进和特色优质蜂蜜推介。围绕“5.20”世界蜜蜂日等时间节点,举办观摩交流、产品推介为一体的中蜂产业研讨及蜂产品推介及科学普及活动,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扩大蜂产品销售渠道。 六、重点项目投资估算(一)投资估算按照规划的建设内容,以相关文件及所在地区的行情等为基础。考虑到市场波动等综合因素,对项目和建设内容分别进行投资估算,本规划重点项目总投资811.80万元(详见附件4)。其中:蜂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能力提升投资308.00万元,占总投资的37.94%;人才培养工程投资70.00万元,占总投资的8.62%;本土优良蜂种选育与配套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投资3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4.41%;区域品牌创建与提升投资83.80万元,占总投资的10.32%。 (二)资金筹措本规划建设投资811.80万元,通过争取财政资金。 (三)年度投资计划本规划建设投资811.80万元,分5年度进行投资。2023年投资360.80万元,2024年投资113.00万元,2025年投资118.00万元,2026年投资115.00万元,2027年投资105.00万元。七、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到2027年全县中蜂农业产值500.00万元,年蜂产品加工销售产值1000.00万元,优良蜂群繁育产值60.00万元,经济林果授粉提质增效,产值100.00万元,旅游科普观光,产业融合间接产值100.00万以上,综合产值达1760.00万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规划的实施,助力蜂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创建西盟特色蜂产品品牌,提高西盟本土蜂蜜的知名度,提高西盟蜂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养蜂场(点)200个以上,带动400人就业,蜂产品加工销售及三产融合岗位超过30个。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还能带动当地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土特产营销,拉动经济增长。 (三)生态效益分析 中蜂作为我国本土的重要的传粉昆虫,在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双碳”经济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态保护重点地区,中蜂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同时蜜蜂也为果树、油料、蔬菜、中药材等作物授粉,能有效提高果实和种子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八、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农科、工信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县委编办、人社、农科、工信、发改、财政、乡村振兴、林草、市监、供销、金融、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西盟县中蜂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协调西盟县中蜂产业发展的宏观谋划及行动协同,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激励等方面的机制,各乡(镇)参照实行建立工作专班。各部门统筹协调,全力推进中蜂养殖提质增效,实现预期目标。 (二)政策保障围绕西盟县中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技术推广、蜂种选育、产业创新创业、养殖经营主体成长等方面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从人才引进与培养、财政资金补助与补贴、技术创新与推广等维度出发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西盟县蜂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投入保障构建政府财政补助与补贴为助推、社会多元资本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保障体系。一是充分利用政府专项财政补助与补贴资金。充分利用《关于促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农办牧〔2022〕12号)等针对中蜂产业产能提升等方面的财政补贴和支持。二是积极拓展招商引资与社会资本的投入。在政府财政补贴与补助基础上,积极优化中蜂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硬件与软件环境,深化社会资本参与西盟县中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治理结构,拓展直接投资创新企业、现有企业投资与政府协同供给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四)人才保障一是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抓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契机,增加县、乡(镇)畜牧人员编制,引进和激励高级技术人才,解决针对中蜂产业发展中急需的良种选育、高效养殖技术、产品加工、营销等关键环节的堵点;二是强化政、产、学、研合作,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电商平台等联合培养一批技能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农村实用人才。三是加强中蜂养殖技术人员和蜂场管理人才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各有侧重地加强县、乡、村级技术人员培训和产业发展素质培养,增强科技人员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 (五)营造蜂业发展良好氛围引导调动蜂业团体组织,积极组织公益性宣传活动,组织本土产品对外宣传和展示,助力西盟中蜂产业走出去。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微信、影视等宣传媒介,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养蜂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养蜂业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宣传,引导养殖户规范生产,提高蜂产品质量。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大力宣传蜂产品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大力宣传蜜蜂文化,使蜂业的经济、生态和人文效益为社会所认同,努力营造“小蜜蜂、大产业”的良好氛围。
附件:1.西盟县中蜂产业布局规划示意图 2.西盟县2022年养蜂场分布图 3.西盟县2023—2025良种扩繁场和示范蜂场分布 4.西盟县中蜂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表
附件4 西盟县中蜂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表
中共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办公室 2024年7月9日印发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