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盟县秉持“规划引领、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原则,全面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县36个行政村已完成25个行政村183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治理率达到69.44%,有效推动乡村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擘画和美乡村新图景
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绘就清晰和美治理蓝图。2019年启动编制《西盟佤族自治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对全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行整体谋划,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深入全县36个行政村开展全面调研分析,充分考量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污水集中收集的难易程度、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性整体谋划,精心制定个性化治理方案,最终形成《西盟佤族自治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文本(2019-2035)》,初步形成精细化治理格局,有力推动治理工作实现提质增效。
分类施策、综合治理,打好精细治污“组合拳”
注重分类施策,是西盟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一大亮点。坚持治理与管控双管齐下,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治理模式。在项目设计与建设环节,广泛听取群众关于管线铺设、设备安装点位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并积极推广顶管、拉管等新技术,不同程度的节约了建设成本。尤其是2024年以来,积极借鉴“牟定模式”“马关经验”,采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户一案、与时俱进”差异化、资源化治理模式和“小三格+大三格”的资源化利用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村寨实现“雨污分流”,构建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格局。
项目引领、梯次推进,为民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以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积极争取资金项目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挂联包保”的高效工作推进体系,成立县、镇、村三级组织机构。根据梯次推进原则,按照“边境村、重点村、县城周边、部分治理的村、未开展治理的村逐步覆盖的时间顺序,分批分类、因地制宜推动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县14个边境村治理率100%,重点村治理率100%,县城周边治理率达70%以上,剩余类别村全部纳入治理规划,力争2027年前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以前因为家里洗澡、洗菜、洗碗的水没有地方排放,我们也没有污水收集处理意识,用过的水只要不在房间内就行,慢慢的村庄变得又脏又臭,环境非常差。现在政府帮忙修建了洗菜池、排水沟、化粪池,产生的污水可以被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还能二次利用,房前屋后的小菜地也不缺水浇了,寨子里再也没有了污水横流的现象,心情都舒畅了。”村民们欣慰的说道。
多管齐下、合力运管,绘就农村治理同心圆
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打造“政府+企业+群众”多元共治管护模式。一是加强政府监管。出台《西盟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从制度的高度确定乡镇和村“两委”管护主体责任。二是强化企业担当。明确企业建设终身责任制,项目建设完成后,建设企业组织不少于2名群众进行运管培训,确保群众具有运管能力。三是转变群众观念。坚持当下建和长久用相结合,将爱护污水治理设施纳入村规民约,加大宣传引导,强化主人翁意识,形成“建、管”融为一体的长效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惠及民生、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之举,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下一步,西盟县将继续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县有序推进“小三格+大三格”污水治理体系,不断加强节水治污宣传教育,切实抓好污水治理设施管护工作,有效消除村庄内污水横流现象,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让西盟佤山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的世外桃源。